除權息旺季到了,是否要參加除權息?
給「想繼續持有」股票的投資人,找出你的適合方案
股利淨額 = 股利 - 健保補充保費(單筆超過20,000,扣1.91%)
除權息旺季到了,該不該參加呢?JN看了幾篇文章,都相同又簡單的指引。
綜合所得稅率 <= 20% 參加
綜合所得稅率 >= 30% 不參加
一切只是計算「不參加的買賣手續費」與「參加所增加的所得稅額」誰高誰低,然後以此做決定。
JN也沒有懷疑其真實性,抱持著驗算的精神來算過一遍。發現!在某些條件下,綜合所得稅率30%的人參加除權息反而比較划算。但這種情形不是多數,大半的人用兩點小訣竅就找到了適合自己的方案了。
如果用了樹枝圖,走了兩次不符合,到了「買賣手續費 > .......」的投資人,剛好就是處在那最尷尬的情形,無法用指引就找到適合方案,只能讓走到此步的投資人自行計算(JN自製計算機)囉!股息領取越多的人,越需要去計算。若在此情況又全靠股息之人,若用錯方案,則相對損失最高可達八萬。
然而,計算出來的結果,到底有甚麼風險呢?首先,買賣手續費大多是低估,實際上可能會更高。如果掛市價賣出,有滑價可能,除權後再掛買回,也一樣,更不保證開盤價會是除息參考價。買賣手續費都是假設在完美條件進行,實際情形難以預料,各種可能多賺或多賠都會發生,但技巧平凡的人,大概買賣手續費都是低估。
相較之下,領取股利的風險就比較小,股利政策與股利都不會突然翻臉,補充保費、所得稅增加還是分離課稅都能被準確預估。但是,要計算這些,就不得不去瞭解稅制,以及相關的知識。
所以,若要選擇先賣後買回的不參加除權息的方式,則要考慮「風險溢酬」,白話來說,因為冒更多風險,所以先賣後買的帳面要賺得比參加除權息多更多才值得。至於要多多少才較划算,就全憑個人主觀評斷了。
有些人會因為單筆股利超過20,000元,只因不想被課徵1.91%的補充保費,就賣出部分而避免被課稅。但在JN的這次計算中,發現補充保費只是微小影響,並不是影響哪種方式較好的關鍵。繳了補充保費,就是走上參加除權息之路,後面就要再計算所得稅賦,好壞才能得知。
有些人會擔憂除權息之後股價就回不去了,就是「貼息」。不過貼息在三種處理方式:不參加除權息先賣後買、參加並併入綜所、參加並分離課稅,都是同等負面,造成一樣的虧損,本次先提假設是繼續持有。如果真正擔憂「貼息」,就該「賣出後就不買回」,不再持有了。但這情況不在本次計算之中,就不再討論了。
大戶?
雖然其他相似的文章或影片會說「大戶【不適合】參加除權息」,計算的數字好像也支持這個論點,不過,這裡的大戶是指「所得大戶」。所得大戶是比較容易出現,所得稅適用30%稅率的就是這裡指的大戶了,也就是所得淨額大於2,420,001元,或者約年收入超越300萬元的投資人。所得大戶因為稅制負擔會比買賣手續費貴得多,所以所得大戶「不適合」參加除權息。
股市中常常說的大戶,通常是指持有很多股數的投資人,JN定義的「很多」,是賣出全額持股能明顯影響成交價的數量。JN認為股市大戶適不適合參加除權息呢?當然要參加除權息!
股市大戶一個買賣就價格就風生水起,買賣手續費又因高持股市值也是貴得嚇人,即使「完美條件」下的手續費比領股利而要納稅的低很多,但是若把上面曾提及的「風險溢酬」考量進來,參加除權息是個比較穩健的做法。如果到達了大股東等級,買賣不是能自由做的事,所以也會來(被迫)參加除權息。
在參加除權息的前提之下,股市大戶會在「併入綜所」或是「分離課稅」之中二擇一。單領股利所得的股市大戶,在股利淨額約760左右萬時,選擇分離課稅才會比併入綜所較優。年領那麼多股利的投資人,應該不會看到本文的樹枝圖吧。
另一種參與權除息的方法「個股期貨」?
JN在撰寫本次文章找資料時,發現有影片提及「個股期貨」。一開始JN還以為這是能影響是否參加除權息的因子,但是不是。
雖然買進個股期貨,在該個股除權息日一樣能拿到錢,但實質上是「退回因除權息而造成價差之損益」,這樣子對期貨多空雙方才公平,空方也會減少跟多方拿到的相對應的金額。也因為這筆錢不是真的「股利」,所以沒有課稅。接著,JN再提示兩者回饋的收益來源:股利「公司盈餘」、個股期貨「多空損益」,這樣子有沒有清楚看出兩者差異?個股期貨並不能替代取代股票達到除權息功能。
所以,不論是想以個股期貨參與除權息、避稅領免稅股利,這些想法都不正確,期貨沒有參加除權息,期貨經歷的是因為除權息而做的相對調整。個股期貨做多或空經過除權息,都無法達到避險或避稅,因為經過除權息沒有改變總值,即損益沒有變化。
後記
原以為這種已經很多人做過的題目,應該不會花上許多時間去寫。結果還是花上了一整天,並做了很多自我檢驗才出爐。另外還自製了計算機,也是難得複習寫程式的機會。多做了那麼多,總算才覺得稱得上「完整」。
之所以會想寫部落格,是想以此訓練自身,培養更好的理錢技能,看看自己的最有信心的天賦能讓我到達甚麼地方,能爬到多高的地方。另外一方面是看到一些相關部落格,文章不夠嚴謹,論證不佳。這個看到蠻令JN生氣的,雖有聲量的卻都是品質堪憂的文章,大眾若都看那種文章,信那種內容,不就.......,(那些人的貢獻是讓聰明的投資人賺更多錢),有好有壞。
去年JN就開始注意稅制的消息,這次再看又與去年的不一樣,這種不一樣是好的,因為是減稅。到了明年,可能稅制又會改變,所以這樣的題目將會是年年見,明年要想的主題減一。
最近這四篇文章,都差不多是在同一段時間寫的,若沒意外,這篇文章將會是7/1發布,距離寫作當時差不多一個月。這幾篇文章的寫作過程,先以主要想法決定主題後,然後一邊寫,同時觀察別人部落格所寫的,寫完後又會想到下一個主題。但是!從這些地方找靈感決定主題,似乎「熱門值」不夠高!也許該利用圖書館閱覽證,好好看看(免費)各家財經雜誌,來決定下篇文章主題!
參考資料(未按順序):
股市一年只有一次大戲:除息、除權、與殖利率
綜所稅房貸利息扣除額 先扣儲蓄利息所得
1203 綜合所得稅之儲蓄投資特別扣除額包括那些?限額多少?
https://www.etax.nat.gov.tw/etwmain/web/ETW118W/CON/464/4765991785989916606
稅改新制股利所得申報二擇一小股民這樣選較有利
<封面故事>輕鬆節稅2 ——善用特別扣除額定存到期年度分散 節稅空間大
利息所得是否比照所得稅超過27萬元始予扣取補充保險費?
免稅額扣除額一覽
標準扣除額及薪資所得 - 財政部南區國稅局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