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10月13日 星期六

金融商品適合度

這是一項投資理財獲利的重要因子,但是需要很多的瞭解與探討才能得知一項商品是否適合自己。

別人在銷售的時候不一定能將所有面向都講齊,也不一定是因應客戶需求的「最佳」推薦。無知有好處,在還不知道其他更好的商品時,就不會感到不對勁,一旦得知有更適合的商品時,可能就會對業務員有不好的印象。

JN認為這種事情的發生是「資訊能力落差」的代價。因為你不是那麼瞭解,也沒有做功課,所以不一定能選到適合的商品。如果願意努力去瞭解這些商品,得到充足的資訊,自然就會選些較優的商品,也較不會因為業務員的能力或另有意圖而買到較不適合的商品。

甚麼商品適合自己?甚麼商品不適合自己?這沒有一個普世的標準答案。

一個適合自己的金融商品,最重要是要能符合以下的兩項:
一、 對未來的期待。
二、 自己現在的條件。


舉例來說,小明想要固定存一筆錢,對他來說,他希望到時那筆錢拿出來能越多越好。因此,業務員推銷了一張儲蓄險,不僅高利率之外,還有在存的過程中有保障。小明簽了這張保單,但是真的有符合自己對未來的期待嗎?

小明當初想要的是存下去能拿回來更多錢,但是那張儲蓄險的保障成本,其實拖累了資產累積速度。也許你會覺得一張保險能邊存邊有保障很好,但是若分開來兩張保險,一張存最快的、另一張純保障的,是否有算過能勝出一張都有的保險嗎?

言歸正傳,既然小明想要存很快,那業務員推的這張保險其實就沒有準確命中小明的需求。

當然,世上沒有絕對不好的,只有不適合的金融商品。如果換個條件,有特別的規劃,那張儲蓄險也許就是最適合的選擇,而不是另一張存更快的保險。

要怎麼樣去找出自己適合不適合呢?可以先把「優先順序」訂出來。

像是「資產累積速度」>「保障」>「服務」。

最看重累積速度的話,就能先篩出錢滾得快的幾項商品,再做第二層的篩選,篩選到最後剩下的就是最符合自身期望的。

除此之外,也可以試想各種可能或各種情況,如果自身有一萬或是一百萬的情況下,如果保險分開買或是換家買。讓自己的眼光更廣,看到的不會只有單一項目,也許定存、基金、股票搭配近來能達到更棒的成效。

當你看得多,對風險也就會越瞭解。如果三年後計畫要結婚用錢,那買六年期儲蓄險就無法給予正面幫助。如果今天發生事故了,那麼要使用甚麼資金去作為醫療費呢?如果股市崩盤了,那對投資收入會影響多少?

一個適合你的金融商品,可以幫助人從現在的條件,順利地前進到所期望的未來。

朝這個方向去思考,下一次你會感受到那些商品比較適合自己,就能選到更適合自己的商品。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理財投資學習筆記 Day 045 「心兒飄遠,回家更新」

最近心思都在另外一方 想一想為什麼?就是心情受到震盪,所以想讓自己平衡,踏進另外一個領域,偏文學。 這篇是希望自己能回歸,不要飄到連心思都沒有了。 最近漲很多,但是後勢看漲嗎?我不知道。 臺灣經濟很差嗎?有人一直在罵,但看到股市,好像過著平行世界。 我想這是每...